Publish or Perish-我的學術影響力

關於學術期刊指標,JCR on web是大多數人所知道的計量資料庫,不過,因為要進行統計,會有時間上的差距,而且是以期刊為統計對象。現在來介紹一個免費的、即時的、探究個人的學術引用分析機制-Publish or Perish (簡稱 PoP)。

學者、研究人員發表研究成果之後,會希望受到他人的引用,為自己的研究領域貢獻,但是大多數的學術指標是以期刊為計算單位,鮮少計算到個人發表的影響力,有鑑於此,英國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t Middlesex University 教授 Anne-Wil Harzing 發展出一套分析軟體,提供免費下載與利用。

安裝:

PoP安裝相當簡單,從Publish or Perish下載符合自己電腦作業系統的版本,逐步安裝即可。以Windows為例,安裝完畢後並不會建立捷徑在桌面,請從程式集自建捷徑到桌面或任何你可以立即找到它的地方。目前更新到第五個版本,因此,安裝好的程式名稱為 Publish or Perish 5。

分析資料來源:

根據 Anne-Wil Harzing 所言,PoP是免費的分析軟體,所以能利用的資料來源也是免費,但是不能保證日後是否能繼續免費利用。PoP的資料分析來源有:Google Scholar、Google Scholar Profile、Google Scholar citing references、Microsoft Academic,以及使用者可以自行匯入其他外部資料。使用Google系列的資料可以直接輸入關鍵字詞,而 Microsoft Academic 則在輸入關鍵字詞後會引導使用者註冊或以使用者已存在的 Microsoft 帳號取得 subscription key 後才能進行查詢分析。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是英文介面,但並不僅限於查詢英文資料,任何語言都可以。

分析數據與指數:

  1. publication years:包含能查詢到的最早至最近的出版年。
  2. Citation years:從最早引用的年份到目前查詢年份所橫跨的總年數。
  3. Papers:查詢後的論著總數。
  4. Citations:查詢結果的引用次數總和。
  5. Cites/year:平均每年引用次數。
  6. Cites/paper:引用次數總和除以論著篇數,即每篇論著的平均引用次數。
  7. Cites/author:平均每位作者的引用次數。
  8. Papers/author:平均每位作者的論著數量。
  9. Authors/paper:每篇論著的平均作者數。
  10. h-index:h 指數,全稱是 Hirsch’s h-index,綜合了數量(即論著的數量)與質量(論著的影響與引用)的評估。也就是有 h篇被引用次數超過 h次。
  11. g-index:g 指數,全稱是 Egghe’s g-index,是計算達到平均引用次數的篇數量。
  12. hI,norm:平均每位作者被引用次數達到 hI 指數以上的有 hI 篇。假設數值是25,就是平均每位作者的論著被引用25次以上的篇數有25篇。
  13. hI,annual:平均每位作者每年被引用的次數達到 hI。假設數值是2,就是平均每位作者每年被引用次數達到2次以上的篇數有2篇
  14. *Count:等於或超過設定的平均每年引用次數(Cites/year)數值者,給予星號的個數。預設值Cites/year為10。

 

使用:

正式使用前,可先至Tools之下的 Preferences 針對查詢分析前或分析結果做顯示調整,例如*Count的調整就在此處。

 

設定之後開始進行查詢與分析,在中間偏右的”New…”按下去後會讓使用者選擇查詢哪一個資料來源………

以崑山科技大學蘇炎坤(Yan-Kuin Su)校長的論著做分析示範。

  • 選用 Google Scholar Query

在可供查詢的欄位上鍵入關鍵字詞,例如 Authors欄位填上蘇校長的英文譯名 Yan-Kuin Su,再直接按下 Enter 或是右邊的 Lookup,程式就會自行到 Google Scholar 找尋相關資料。不過,Google為了防止機器人大量檢索,偶爾會出現驗證的選項,請告訴 Google「我不是機器人」(I’m not a robot),或者按照 Google的要求進行驗證。

左邊 Metrics 則是顯示各項數據與指數,想更清楚知道這些計量的定義或計算方法,請點選旁邊的Help,會連結到 Anne-Wil Harzing為計量定義說明的網頁

被查詢出來的論著可以逐筆點選連結至原始出處,能否下載全文資料則視是否為付費資料庫。查詢結果也可以複製(copy)和儲存(Save as),兩者不同點在於:選擇複製格式後,直接開啟 Word或 Excel貼上資料,儲存則是以匯出的方式存檔。更貼心的是,可以複製或儲存成多種引文格式,使用者更方便利用。

再以蘇炎坤校長的中文姓名試試 Google Scholar Query,中文一樣可以查詢到相關資料。查詢後的結果是在 My queries之中,若要儲存,直接將它移至 Saved queries或是按滑鼠右鍵在其下另做資料夾儲存。

 

  • 選用 Google Scholar Profile Query

一般說來,西方學者比較會利用 Google Scholar建立自己的資料檔(profile),因此以 PoP開發者 Anne-Wil Harzing為例子來查詢。

在新的查詢中,作者欄位輸入 Anne-Wil Harzing 後看結果。以 profile 查詢比較不會有同名但不同人的情況發生,但前提是要查詢的對象有建立自己的個人資料檔。Show profile可以外連到作者自建的 google scholar 檔案;Copy citations 則是複製 Annual citations的數據,可以直接貼到 Excel。查詢結果同樣也可以複製 (Copy)和儲存 (Save as)。

 

  • 選用 Microsoft Academic,以蘇炎坤(Yan-Kuin Su)校長作查詢示範。

利用 Microsoft Academic必須先取得 subscription key,而 subscription key必須以Microsoft帳號登入後,選擇其創建的”Academic-Preview”後才會出現,詳情可以查看此處。使用過一次之後,subscription key會儲存在 Preferences之中,再次利用 Microsoft Academic查詢時不必重新取得號碼,除非 Microsoft做任何變動。

查詢結果的畫面顯示與利用 Google Scholar 一樣,不再解釋。

細心一點的人可能會發現,兩者查詢出來的數據指數似乎不太一樣。我們將兩個結果放大一些來看看。Google 和 Microsoft 有各自的搜尋方式,獲得的基本篇數不同,再經過計算後的數據指數就會不同,究竟哪一個才正確,就由使用者自行定義。更多的提問與回答請參考 FAQ

  • Import External Data

PoP 允許匯入外部的書目資料進行計算,匯入的格式包含:.ciw、.csv、.enw、.ris、.txt。建議不要匯入中文的書目資料,測試結果出現亂碼。現今的西文資料庫即使沒有付費但多允許查詢及匯出書目資料,可以多加利用。仍然以蘇炎坤(Yan-Kuin Su)校長為例,從某西文資料庫查得蘇校長的論著,匯出 .ris的書目資料後,再匯入PoP。匯入之後發現,分析數據除了基本的篇數與年份的計算之外,其餘的指數均為0,試著連結第一篇論著的原始出處進行比對,該篇論著至少有三篇文章引用,但卻沒有顯示任何引用數字,這樣的情況根據 Anne-Wil Harzing 所言,若是付費資料庫極有可能是因為出版社的政策所為,PoP 不能違反。

不過,反思回來,假如使用者,尤其是多產作者要好好收集並建立自己的資料檔(profile),利用不同的查詢機制也許可以更完整記錄自己的論著情況。

參考來源:

 

您可能也會喜歡…